总结后台开发经验
前些天在边学习边试着写一个后台管理系统,后台的前端是用 Vue + ElementUI 写的,只是一个大体的框架,后端是由 Express 驱动的,数据库是 Mongodb。
后台目前实现了文章、分类的管理以及用户登陆,后端提供了相应的接口。
后端方面
开始写后台之前首先是把前端的大体的界面呈现出来,这里简单的把 Element 官方提供的容器布局拿过来用,并没有太花时间在前端上。然后是后端方面,写路由和数据库操作就不多说了。重要的是路由方面的可复用性。一个接口写一次还好,但是后期可能会用到多次,只是每次的 URI
不同,所以写一套通用接口就必不可少了。可能在刚开始学习的小伙伴并不会注意到这点,导致最后代码越来越冗余,每次改一个地方需要修改多次。
通用接口
以我的后端路由为例,我的后端接口地址挂载在跟地址下的/admin/api
下,为了保证以后能用同一个跟地址,所以可以定义一个路由,映射到/admin/api
。
const app = require('express')()
app.use('/admin/api', router)
其次是写一个通用接口,比如查询文章和查询分类接口,其实只是查询的数据库模型不同而已。再比如删除等等。
为了避免通用接口和以后写的其他接口冲突,可以给通用接口加一个前缀,一般为/rest/
。那么我们写的全部挂载到 router
上。
app.use('/admin/api/rest/:res', router)
那么在写接口时如查询接口为GET
/
,可以这么去写。
router.get('/', async (req, res) => {
if (req.Model.modelName === 'Category') {
const isEdit = req.query.edit === 'false' ? false : req.query.edit
const cateList = await req.Model.find().populate('parents')
if (isEdit) {
const index = cateList.findIndex(el => el._id == isEdit)
cateList.splice(index, 1)
}
res.send(cateList)
return
}
const model = await req.Model.find()
res.send(model)
})
通用接口是写了,那么还要去获取参数,根据参数去加载相应的模型,这个时候命名规范和文件树结构规范就很重要了。
一般的,后端使用这样的文件树结构。
├──admin //路由相关 外层可以由 router 文件夹包含
└── index.js // 路由入口
├── middlewares // 中间件存放路径
├── auth.js
└── resource.js
├── models // 模型
├── AdminUser.js
├── Category.js
└── Post.js
├── node_modules
...
├── plugins // 插件相关
└── db.js
└── uploads // 上传,静态文件存放
模型以帕斯卡(pascal)命名法来命名,单数,接口地址以下划线命名法,复数。
比如/posts
为接口地址,对应模型为Post
.在加载指定模型时使用中间件(inflection 库)来转换单词大小写。
const resource = async (req, res, next) => {
const ModelName = require('inflection').classify(req.params.res)
req.Model = require(`../models/${ModelName}`) // 处理后挂载到请求体上
next()
}
module.exports = options => {
return resource
}
使用函数方式导出变量,方便日后重构和扩展功能。
前端方面
前端主要是和后端接口紧密相连。前端一般使用 axios 获取后端接口进行交互。首先引入 axios 模块,挂载到 Vue 原型中,方便日后调用,由于是前端模块化,所以这里也可以做成一个模块,方便日后修改。
我的前端文件树是这样的。
../admin/src
├── App.vue // 主模板
├── components // 组件
├── main.js // 主入口
├── plugins // 插件
│ ├── axios.js
│ └── element.js
├── router.js // 路由入口
└── views // 视图
├── CreateArticle.vue
├── EditAdminUser.vue
├── EditArticle.vue
├── EditCategory.vue
├── ListAdminUser.vue
├── ListArticle.vue
├── ListCategory.vue
├── Login.vue
└── Main.vue
模块封装
在 plugins
中自定义 axios 模块。
import axios from 'axios'
const http = axios.create({
baseURL: 'http://localhost:3000/admin/api'
})
// ...
export default http
把 axios 重新进行一次封装,可以日后方便的引入 axios 的拦截器,等等。在入口文件中,对 axios 和 Vue 进行绑定。
import http from '../plugins/axios'
Vue.prototype.$http = http
视图可复用性
比如编辑和新建,视图应该是差不多的,只是获取数据和提交的接口不同,一样的布局不需要写 2 次相同的代码,修改起来也不太好操作。可以使用通过路由在判断,是修改还是新建视图。
以我的路由接口为例,新建为 posts/create
,编辑为 posts/edit/5d354bc760840663bd4cf933
,很明显编辑中有_id
的参数,那么可以通过路由中有没有_id
参数判断就行了。在路由中加入 props: true
获取当前的参数。
children: [
// 使用子路由, 父路由中的组件必须要存在 router-view 标签才能显示
{
path: '/posts/create',
component: EditArticle
},
{
path: '/posts/edit/:id',
component: EditArticle,
props: true
},
// ....
由于编辑文章需要提前向后端获取数据,所以可以这么写。
props: {
id: {}
},
methods: {
fetch() {
this.$http.get("rest/posts/" + this.$route.params.id).then(res => {
this.article = res.data;
});
},
fetchCategory() {
this.$http.get("rest/categories").then(res => {
this.categories = res.data;
});
},
},
created() {
if (this.id) {
this.fetch();
}
this.fetchCategory();
},
//...